《剥开教育的责任》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个教育故事,还原了一个个教育场景,书中的故事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。每篇文章都从教育中的细节入手,都在追问教育的真正目的、教育者的真正责任,平实的语言,表达出深沉的主题。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,很多的教育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,这本书带我们发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,教育的责任渐渐清晰起来。这些细节有可能是试卷上的小小提示语,可能是课堂上的一次发言点评,可能是教师的一个眼神……书中的小例子、小故事,就那样真实地在我们身边发生着。
读着读着很自然想摘录一些书中精彩的语句:
1.真正的教育一旦实现,学生就会成为主人。
2.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什么?“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。”名字,浓缩了人世间最纯朴的至爱亲情;名字,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符号。亲切、温柔、甜美地呼唤着一个个名字,是对孩子真实的尊重。
3.具体的尊重,就应该从呼唤每一个不同的名字,和每一个学生亲切相认开始。
4.理想的师生关系,应该是同在路上的旅人。相遇的那一瞬间,互相点头,微笑致意,一段共同的生命行程就此开始。
5.教育充满细节,第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零件。
6.距离的遥远,会熄灭真实而又可爱的温暖光芒。走近些,再走近些,才会有大大的发现,惊喜随之产生。
7.教育的成就,不在给学生什么,而在学生得到什么。
8.教育是为学生打未来的底子,而不是为教育者挣今天的面子。
9.正确进行教育的主要障碍不在于儿童,而在于家长。并不是儿童对强制的影响不敏感,而是家长的德行不足以运用这些影响。——赫伯特*斯宾塞
10.教育不是随心所欲,而是得心应手。
11.培养孩子,就是培养孩子对前途的希望。我们是教育工作者,如果能与孩子多一些对话,多一些生命与生命的交流,甚至多一些碰撞,不一定能培养孩子的自尊,增强孩子的自信。
12.爱和信任是一处神奇的力量。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,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,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,映出美丽的图像……——巴特尔
13.强者不是宠出来的,也不是惯出来的,而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。
14.教学的艺术不于传授本领,而在于激励、唤醒与鼓舞。——德国教育家,第斯多惠
15.慢不是过错,而是一种节奏,教育者必须有掌控力。
16.教师如果设身处地,教育就不会束手无策。
17.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,是语文课堂教学中“静”与“动”的对立与统一。18.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,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是机械呆板的。
19.多媒体作为教学的工具,关键不是用不用的问题,而是怎么用的问题。
20.教育危机出现了并不可怕,关键在于我们要冷静面对、敢于担当。而支撑这些的,是我们真实和不变的情感。我们不能因为所谓的感情受到伤害,就减少感情的投入;不能因为感情受到所谓的“背叛”,就稀释感情的浓度。
“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什么?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。亲切、温柔、甜美地呼唤着一个个名字,是对孩子真实的尊重。”看似微小的事情都在体现理想的师生关系,可回头想想自己,半学期已过,任教的五个班,200多位学生,真正能叫出名字的可能差不多三分一,真是惭愧。我们真的应当利用一切机会,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,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老师“最爱自己”的理由。
“我们总以向学生传授了更多的知识为荣,以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超级责任感为荣……我们给的是学生需要的吗?”反思自己有时候的教学,不也是这样吗?我们在课堂上自顾自地追求所谓高效,自认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。自认为兢兢业业,为学生负责,殊不知有时就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,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真的需要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某些行为。我们要用赏识的眼光,去发现孩子的美,这种美哪怕是细微的;用宽容之心,去包容孩子成长中的缺陷,让他们在优化的、宽松的标准下,收获更多的自信与快乐。
评论